
不知道你有没有疑惑过,电视剧里,不管哪个行业,主角们永远都是光鲜亮丽且有钱。这就算了,他们上班赚赚钱,下班谈谈恋爱,每天都过的跟七夕似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印象里的职场变成了电视剧里的职场。大学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
-
入职一个高端企业,什么都没有、空有美貌的女猪脚不小心打翻一个咖啡,泼到了男猪脚身上。而且男猪脚总是身居高位,不是销售总监就总裁。
-
然后女猪虽然什么都不会做,但总能够在某个戏剧性的时间点上,认识些重要人物,给人留下“这个员工真的好单纯,好不做作”印象,然后一路升迁,最后和那个被泼咖啡的男猪,相爱到永远。
-
这个高端企业应该是在城市CBD最繁华的商圈里,在几十层的办公大楼,能够360度全景俯瞰整个城市最繁华的中心,高级的咖啡机,舒适的休息区,出行也有公司的商务车。
-
男同事女同事都穿的光鲜亮丽,高跟鞋套装,商务酒会是家常便饭,没有夜夜笙歌仿佛就不是职场。
咦,都是做这份工,难道我是上了个假班儿吗?所以,我们采访了几个被热门电视剧搬上荧幕的行业的工作者,听他们吐槽,那些电视剧没有告诉你的真实行业(苦逼)日常 。

北京女子图鉴
陈可和她的11个男人们?

本应该被各种北漂的故事所打动,那些艰辛,那些成长,会让你感同身受,看完才发现,这明明是《陈可和她的11个男人们》!
职场女性要想出人头地,细心、严苛、擅长沟通才是她们的标签。看看我们身边的老板,尤其是女老板,哪个不是八面玲珑,为了谈成一单生意都是一副“老娘连命都可以不要”的架势。
《北京女》前6集12个男配,求职、跳槽、拿下客户、解决问题,每次都是各种各样的男人出现解决问题:心怀不轨的老乡,油腻的中年老板,想潜规则她的男上司….
这大概是中国职业女性被曲解最惨的一次。奋斗和男人画上等号。无论是“用一张床在北京睡到一套房”还是“结婚是女人第二次投胎”,都是乍听起来很现实仔细琢磨却经不住推敲的“生存哲学”。

咨询业的前半生
有钱,吗?

之前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面的男男女女,不是在咨询公司呼风唤雨,就是有个在咨询公司呼风唤雨的家属。
男主人公贺涵,在外资顶级咨询公司比安提当合伙人,然后跳槽去了国内风头正劲的咨询公司辰星,住几千万的大房子,业余爱好是花几万块买条新鲜的鱼杀来吃。

女主人公罗子君,离婚前是辰星项目经理陈俊生的妻子、全职主妇,一言不合就去买个八万块的定制鞋。
目前在某咨询公司就职的小L说,自从这个剧火了之后,家里人都觉得至今辛辛苦苦还房贷、车贷,孩子上公立小学的自己是咨询公司混的最差的,老婆都怀疑他是不是每个月偷藏了一大部分私房钱包小三。
-
“哪个平行世界的咨询公司的员工每天忙着传八卦、谈恋爱、互相泄漏一下下公司的小秘密,就能这么有钱啊?”
-
“顶级咨询公司就三家,这三家跟其他的差别就像上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不会有人像贺涵这么跳槽的。”
-
-
“还有啊,他们有点儿太闲了,我们咨询公司,根本不下班的好伐啦。”

做医生是一种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体验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培养一名医生付出的成本和心血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这漫长的学医过程中,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各种学,内科、外科各种科,各种大部头各种临床指南各种年鉴,不停地学不停地实习不停地被要求发论文。
“感觉就是上了十一年高三的那种酸爽。”某top3医学院博士小F说道。
这两年国产剧对医生着墨许多,从讲实习生的《青年医生》到《产科医生》,再到《外科风云》和《急诊科医生》。无论口碑如何,总免不了被医学生、医生们以“你们一点儿都不专业”的口吻批判一番。
“我倒是没这么吹毛求疵,他们现场学那么一两个星期就能跟我们学这么多年操作完全一样的话,我们还混什么混啊。”
《外科风云》里有一集,天灾发生后所有医生连轴转抢救病患,最后一个医生出了手术室发现过道里躺了一片刚下手术室的医生。
“这种事倒是真实存在的,出了手术室,手、脚、头,全不是我的了,但有这么一次经历,就会发现,活着真是不容易,我得惜命啊????????????????”。

我是工程师
不是网管

英国情景喜剧《IT狂人》是许多中国人的英剧启蒙。剧里老板身体力行地完成着很多上班族的梦想:

就职于知名企业IT部门的小X表示:

毕竟在大企业工作,实习生当正职使,正职当牲口使,每个人忙得团团转,走路都恨不得小跑步,做梦都往外蹦英语单词跟客人掰扯掰扯。
更何况他们除了帮你修电脑,还要做公司资产管理、软硬件采购、数据管理、数据迁移等等一大堆活儿,在这种情况下想混吃等死,不如直接等死来得比较快。
电视剧里,IT部的两个极客深谙欧亚大陆另一侧的直男们“喜欢就买,不行就分,多喝热水,重启试试“的名言警句。只要公司里有人给他们打电话求助,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种喜剧梗小X建议大家看看一笑就算,千万不要遇到问题下意识就“重启试试”,而是求助你身边的IT工程师。“重启可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bug发生的那个点不找到,这种问题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数据损失。” 反正公司给大家配备了工程师,不用白不用。
你叶良辰
我们惹不起

杂志、图书编辑同样也属于各类电视剧都爱拍的职业,相对固定的场景下,却可以延伸开来一个小世界。豆瓣9.2分的神剧《重版出来》,日系开朗女孩黑泽心和她漫画编辑同事们越过一个又一个职业坎坷,顺带洒洒热血鸡汤。

童年神剧《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吕丽萍等一帮编辑在办公室里斗嘴互贫,顺便就把杂志《人间指南》给办了。而真实的杂志编辑,既没有那么大神力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杂志颓势,也不可能吹吹水就能靠意念攒出一本杂志。
相反,他们80%的时间耗在了审稿、校对这种相对枯燥乏味的工作,“剩下来的20%时间可能花在了组团订奶茶和炸鸡上。”小K,知名青春小说杂志的编辑,如是说道。
他们的读者大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初高中生,这是个盛产“中二病” 的年纪。比如有个叶良辰型的读者一直投稿,但质量奇低,编辑部退了几次稿后,他发邮件来威胁编辑毁了自己的前程。
他说:“你们有眼不识泰山否定我的价值,所以现在我要放弃高考专职写作,如果有朝一日我不能成为名作家,那你们要为我失败的人生负责。”小K说,当下脑子里有一百个黑人问号。

写在最后

外行人看电视剧为了娱乐,为了去体会一下我们不曾体会的人生。行业内的人看这些电视剧,则是为了发现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烂剧就当逗乐,好剧也能让行业里的“老油条们“们重新发现自己的“诗和远方”。
而这些“诗和远方”或许就是支撑现实工作或琐碎或平凡或不如意的他们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的原因。你的行业被拍成电视剧了吗?是雷人还是让你感同身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PowerCareer):看完电视剧里的职场感觉自己上了个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