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 26 日,在软件开发者常用的工作和交流平台、用于软件源代码托管的 GitHub 上,有一名名为 996icu 的用户创建了“996.ICU”的代码仓库(repository)。账户名和仓库名的意思是“以 996 的方式工作,在 ICU(重症监护室)里病倒”。
在这个“仓库”的页面上,“996” 被解释为“越来越受欢迎的非官方工作时间表(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每周六天)”——服务于鼓励“996”的公司通常意味着每周至少工作 60 小时。
用户还在介绍后面加上了一句“程序开发者的命也是命(Developers’ lives matter)”,模仿美国对抗种族不平等运动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发起者希望有人不断参与进来,更新中国实行“996”制度公司的黑名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该项目还呼吁人们更新非法用工的不良公司名单,并同时提供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迄今这份名单上已有近90家中国企业,包括华为,阿裡巴巴,蚂蚁金服、京东、苏宁、有赞、拼多多、大疆创新等知名企业。
比如对蚂蚁金服的指责证据为一篇网文”阿里前员工吐槽:从蚂蚁金服离职了,真的拿员工当蚂蚁使”:一位辞职者称每月加班超100小时,有阿里员工晒出了公司里搭起加班帐篷的照片,称有的员工加班太晚了直接在公司里休息。
有员工称,”最近两周都是916,有时候半夜走在路上担心会不会突然挂掉,中午趴桌子上闭上眼睛就能睡着,小黑屋封闭开发,最近一直想着要不要离职。”

行业大佬:年轻人要有奋斗精神
近日,针对时下热门的“996”现象,互联网大佬们相继表态。
马云在与员工的内部交流中说,“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
这番言论引发网友潮水般的吐槽。随后马云又发声:公司不应该强迫员工“996”,但“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几乎同一时间,刘强东在朋友圈里翻出了自己的“过劳”创业史,并强调:“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是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格雷伯的作品《狗屁工作》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很多人的现实体验就如格雷伯所写的那样:
“每天都在非常痛苦地干着这种可有可无的工作,无意义地瞎忙和加班。”
关于“996.ICU”,中国很多程序员也在吐槽,他们不是反对加班,而是反对“没有意义、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加班”
因为加班成为了业界规则,不管有没有实际需要,都要执行;因为老板是工作狂,管理层为了表忠心,也要求统一加班;还有的是因为管理效率的低下和工作流程上没有必要的消耗。
总之,个人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多余劳动对于产品和自身发展的价值,也没有得到足额的补偿。
格雷伯说,当一个人长时间从事自己认为“愚蠢又没有意义”的劳动时,内心会产生深刻的愤怒和怨恨感,“一个内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应该存在的人,又何谈劳动的尊严呢”?随着个体权利的觉醒,反抗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遗憾的是,马云和刘强东这些商界大佬们,依然用上一辈的吃苦思维,用他们个体的奋斗经历,用一种简单的成功学逻辑,来回应现代年轻人对于尊严、权利的诉求和对工作意义的追问。
当个体已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工作机器时,他们依然试图用美味的鸡汤,动人的励志故事,空洞的许诺,来为机器们洗脑,希望他们继续撑着、熬着。
这也是他们的言论落后于时代语境的原因。
全世界都在关切
被称为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之父的吉多·范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近日多次对中国程序员恶劣的工作条件表示关切。
他表示,996工作制是不人道的,媒体和政府应当积极关注这一问题。他还在Python官方论坛中发表了一篇“我们能为中国’996’程序员做些什么?”的帖子,呼吁大家献计献策。
CPython核心开发者森迪尔(Senthil)认为,这里涉及的政治问题超过了他们直接可以影响的范围,但可以间接做到的包括:
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剥削”现象的存在,并引起他人的同情心;列出实行”996″制度的公司,拒绝和他们合作;拒绝接受实行”996″制度的公司对Python社区的赞助。
森迪尔认为,在GitHub上的名单就是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好的开端。

GitHub究竟是什么
作为工作场所的GitHub
程序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虚拟的代码,用这些代码生产出虚拟的软件。除了物理工作场所,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虚拟工作场所。他们的代码放在那里,他们在那里提交(commit)自己对代码的最新修改,在那里和队友协作、交流。
这个存储若干代码仓库的“地方”就叫“代码托管服务”。规模大一些的公司经常会有自己私有的代码托管服务,更多小规模的公司会使用别家公司提供的代码托管服务。GitHub是全世界最大的代码托管服务提供商,有大约3000万注册用户,托管了大约8000万个代码仓库。
GitHub就像一栋巨大的虚拟办公楼。程序员们每天上班时,会先走进自家公司物理的格子间,喝茶、聊天、上厕所、看新闻……然后他们打开电脑,走进GitHub里一个虚拟的格子间(代码仓库)。这时,程序员一天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作为社交场所的GitHub
GitHub的几千万个代码仓库中,有少部分有访问权限控制,只允许特定公司或特定团队的人查看;大部分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下载。
这种被称为“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简称“开源”)的传统催生了很多重要的软件作品,例如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接触的安卓操作系统,就是由Google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安卓的源代码,(理论上)可以自己编译出一个可运行的安卓版本。
GitHub提供了很多工具来支持这些交流。比如说,如果一个程序员在使用某个开源软件时遇到了困难,他可以去这个软件的代码仓库上提一个“问题”(issue),软件的维护者大概率会回复他,和他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他想自己修复这个问题,他可以把源代码“分支”(fork)一份,在这份新的拷贝上做修改,然后提交“拉回请求”(pull request,简称“PR”);软件的维护者会审阅他的修改,如果觉得合适就接受拉回请求,把他的修改融入开源软件中。
当然,还有最简单的交流互动形式:打星星(star)。如果觉得这个仓库很棒,想给它点个赞,鼠标一点,就可以给它打一个星星。仓库的星星越多,说明人气越旺;程序员从自己维护的仓库得到的星星越多,说明水平越高。

996.ICU不是尾声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深入生活的今天,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抵抗资本的力量、发出劳动者的声音,是个值得一直探索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看到其他行业的劳动者运用博客、微博等数字化工具为自己的权益鼓与呼。但真正使用数字化的生产工具生产出斗争的武器,这样的案例我们很少看到。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由于程序员的切身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拿起了自己用惯的劳动工具、聚集在自己习惯的劳动场所,然后惊喜地发现:在这个由他们的智慧和勤劳构建起来的数字空间,他们可以轻易地发出响亮的声音。
我们有理由相信,996.ICU不会是程序员为劳动者发声的最后一个案例。它是一个开端,一个榜样,值得我们更多反思和学习。
今日福利
-
IT+CS 必备资料
-
JAVA电子书+视频资料
福利预览:IT+CS 必备资料
111页algorithms for interviews,708页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s,690页JAVA电子书,587页database教程,300页Python教资料
福利总览:
部分福利预览:
福利预览:JAVA电子书+视频资料
58本JAVA电子书,6个JAVA视频资料,4个第五阶段工程结构管理资料:learn build path, support project,systes,macoxsx
福利总览:
部分福利预览:
本期福利领取方式: 关注PowerCareer微信公众号 后台回复【码农】 即可查看福利领取方式 ID:Power_Care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求职路上 伴你同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PowerCareer):996, ICU! 不接受996的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么?